7月12日至18日,设计与艺术学院围绕“千年玉韵・匠艺寻踪”主题,开展非遗玉雕技艺社会传承与创新发展调查。团队通过市场走访、街头采访、传承人对话及新手体验等方式,探寻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存轨迹,梳理传承现状,探索创新路径,为这项承载千年文化的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。

团队走访多地玉雕市场发现,当下产品呈现“两极分化”:传统仿古件、吉祥题材作品仍占一定份额,受收藏爱好者青睐,其文化底蕴与工艺纯度是核心卖点;融入现代设计的玉雕饰品销量攀升,年轻群体更爱简约造型、贴近生活的作品,这类产品价格亲民且兼具装饰性与文化感。数据显示,兼顾传统技艺与创新设计的工作室,客户复购率显著高于单一风格商家,印证“守正创新”的市场吸引力。

随机采访中,多数人对玉雕的第一印象是“古老、珍贵”,但对具体工艺和当代传承了解有限。年轻人希望玉雕更贴合日常审美,如手机挂饰、书签等实用物件;中年人更关注收藏价值与文化寓意,视其为“传统文化活载体”。不少受访者呼吁增加体验活动和科普平台,让非遗玉雕走进普通人生活。
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时,他们诠释着“懂玉、敬玉”的传承初心:“选料要看‘玉性’,雕刻得顺着纹理走,每一刀都要展现玉的温润与文化内涵。”谈及创新,他们主张“在传统里找灵感”,将古玉纹样提炼为现代线条,用 3D 建模辅助设计,但“手上功夫一点不能省”。面对“年轻人耐不住性子”的困境,传承人正尝试短视频教学、开设体验工坊,让技艺“活”起来。

团队参与新手体验课,从握刀学起雕刻简单玉牌纹样。看似简单的线条需精准把控手腕力度与耐心,完成基础图案耗时数小时。成员深刻体会“千锤百炼出精品” 的含义,更理解传承人的坚守不易,认为这类活动是 “最好的文化教育”。


此次社会实践调查让我们看到,非遗玉雕技艺正走在“传承中创新,创新中传承”的道路上,无论是市场的需求导向,还是大众的认知变化,都在推动这项古老技艺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。未来,唯有持续搭建传承与传播的桥梁,才能让千年玉韵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光彩。